标准是国际通行的技术语言!标准阵地不容有失!

2017-06-23 08:53 来源:我的钢铁网 更多历史数据,上钢联数据

我国标龄高出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1倍以上,老化现象十分严重。

国力之争主要是市场之争,市场之争主要是企业之争,企业之争主要是技术之争,技术之争最终归结于标准之争。

标准是国际通行的技术语言,也是各国公认的判断产品质量的依据。

“长久以来,由于缺少相应的圆珠笔头球座体用易切削不锈钢丝材料及其技术标准,我国只能每年以高价从日本进口。直到近期审定通过的《笔头用易切削不锈钢丝》行业标准发布后,才填补了这项国内标准空白。”

“在我国引进核电等技术,以及开展大型客机研制的过程中,我国几乎全盘照搬了国外的材料与制造技术标准,甚至形成了欧系、美系、日系标准混合存在的局面。”

…………

6月4日~5日,在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体系发展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就我国材料产业的标准发展情况展开了讨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指出:“近年来,中国标准化事业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与制造大国及走出去战略不相适应。”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我国亟须加强材料与试验标准化工作,完善材料标准体系建设。

1标准关系产业升级与走出去

在谈及国际标准的重要性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张晓刚表示:“参与国际标准化是参与全球治理、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以及占领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的一个重要方式。”他指出,国力之争主要是市场之争,市场之争主要是企业之争,企业之争主要是技术之争,技术之争最终归结于标准之争。

“标准是科技和产业成熟、有竞争力的体现,也是材料体系完善的主要标志。”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强调了标准对于材料产业的重要性。他认为,“标准化+”产生的门槛效应,可在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服务“三去一降一补”。

以钢铁工业为例,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王丽娟指出,钢铁标准在化解过剩产能、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节能减排、支撑绿色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2016年,我国钢铁领域化解过剩产能标准支撑工程专项已经完成135项。

标准,不仅关系到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关系着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标准是国际通行的技术语言,也是各国公认的判断产品质量的依据。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的高低,是中国制造业能否走出去,和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能否顺利开展技术谈判与产能合作工作的关键。”站在国家的高度,徐匡迪强调。

徐匡迪介绍,2015年,德国、美国、日本参与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化研究和制定工作的专家均超过4000人次,而中国不到他们的一半。

“广泛参与经济发展和国际标准化活动是掌握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的前提条件。”张晓刚说,“如果不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就意味着别人制定游戏规则,我们只能执行。”

徐匡迪认为,近年来,我国标准化事业快速发展,标准的国际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高铁、网络通信、家用电器等几个领域,中国标准已达到在国际“并跑”,甚至“领跑”的水平。但在多数领域,中国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

2正视我国材料标准体系的不足

正视差距,才能有的放矢,奋起直追。

干勇认为,我国现行的《标准化法》确立的标准体系和管理措施已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

一是标准的范围过窄,主要限于工业产品、工程建设环保要求等方面;

二是强制性标准制定主题分散,交叉重复问题突出;

三是政府主导制定标准过多,团体、企业等市场主体自主制定并能够快速反映市场需求的标准少,导致标准有效供给不足;

四是缺少对标准制定、实施、评价等进行监督的具体措施,不利于加强事中、事后监督。

干勇提到,对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数据库中冶金分类下钢铁产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共计920个标准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截至2016年12月底,标龄超过10年的标准有45个;标龄在5年~10年区间的标准有591个;标龄小于5年的标准有284个,占比为31%。我国标龄高出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1倍以上,老化现象十分严重。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业领域标准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但在一些领域仍存在标准缺失的现象。例如,标准GB24627-2009《医疗器械和外科植入物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加工材》、GB/T25080-2010《超导用Nb-Ti合金棒坯、粗棒和细棒》等,标准原文中对材料的成分及用途做了明确规定,却没有为相应材料制定牌号。牌号的缺失加大了上游企业与下游用户之间的沟通困难,不利于市场贸易交流。

“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完整的材料标准体系,长期以来,材料和制造的技术标准一直被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巨大的市场优势和规模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技术‘先动者’优势,导致我国整体产业盈利能力差、国际竞争力弱,甚至受制于人。”干勇强调。

3搭建平台弥补战略缺失

对于我国材料标准体系的不足,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海舟深有同感。他指出,我国材料与试验标准体系存在标准供给不足、标准交叉重复或不一致、标准体系不够完备的共性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标准的研究制定与新材料、新技术研发不同步;制定标准时材料使用方的参与度不够,脱离了市场应用需求;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工作单位间的协调研讨机制不健全,信息没有完全共享,导致标准重复或矛盾;标准架构、战略性思维、系统设计仍有待完善,等等。

这种缺失与不足,已经是战略层面的问题,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中国工程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13年起,先后开展了“中国材料试验标准体系发展战略研究”等4项与材料试验标准化相关的战略发展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咨询报告。基于材料与试验标准体系现状,在深化国家标准化改革的大背景下,21名院士联名提出了《关于尽快建设“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体系”的建议》。

2016年12月2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面向全国的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在北京市中关村成立。该联盟下设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专家委员会、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开展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体系的建设。

据介绍,作为团体标准,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体系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体系形成互补。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政府主导制定)侧重于保基本的基础上,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市场自主制定)侧重于提高竞争力,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一起形成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作为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专家委员会主席,干勇表示,标准体系的支撑是材料应用的关键。新材料标准体系,要解决“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的难题,要缩小我国产品与国际产品的差距,体现核心技术,进入全球市场。他指出,建立新材料标准体系,可以推动新材料快速融入全球高端制造供应链,提高材料的基础支撑能力,引领中国制造实现新跨越。


资讯编辑:王健 0791-88385180
资讯监督:尚影 021-26093836

免责声明:Mysteel力求使用的信息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其是否需要进行必要变更。Mysteel提供的信息仅供客户决策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决策的直接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Mysteel无关。本报告版权归Mysteel所有,为非公开资料,仅供Mysteel客户自身使用;本文为mysteel编辑,如需使用,请联系021-26093490申请授权,未经Mysteel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发布、复制本报告。Mysteel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查数据、做研究,上钢联数据]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