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均降本过亿元 马钢如何做到的?

2015-06-26 08:52 来源: 我的钢铁网

今年4月份,马钢9个生产主线厂实际降本增效达1.59亿元;5月份,在进行部分项目检修的情况下,降本增效金额也达到了1.56亿元。今年初以来,马钢月均降本超过1亿元,这是日成本核算所显示出的巨大威力。

在市场低迷、钢价下挫、环保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眼睛向内,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借助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企业成本核算模式得到应用,为艰难生存的企业带来暖意。今年初以来,马钢不断强化和完善日成本核算,通过精益推进各制造单元日清日结管理,提高了全员成本控制意识,提升了现场标准化作业水平,为公司及时发现现场运行问题、提高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及事中控制提供监控手段,为辅助生产经营决策、建立BOM(物料清单)指标设计及优化长效机制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依据。

设计实施打造全程控制基础

做好日成本核算工作,必须加强全程控制,完善的平台设计和实施管理是前提。

在设计环节,信息化系统必须科学有效、运行可靠,BOM定额必须精细、合理,消耗必须细分到产线直至产品规格,确保满足企业运行需求的最佳设计。为此,马钢依托信息化手段,于2013年9月份设计建立日成本核算平台,并开发了日成本核算报表系统。

该系统辅以人工录入,实现日成本核算数据及时、完整的收集,并基于收集的日成本核算数据完成日成本的自动核算功能。平台从体系结构上分为数据采集整理和报表展示两个部分。所有日成本核算实际消耗数据源于各个制造单元的三级系统,并与SAP(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系统信息汇聚整理而成,计划值分别从SAP系统的BOM(固定物料)和生产订单计划(可配置物料)取数,标准价格从SAP物料主数据取数,指导价格、产线数据从专门新建的透明表取数。系统每日定时抽取数据,按日成本核算逻辑进行单日、累计投入产出的计划、实际量的归集以及成本运算。

实施过程中,各部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履行职责,形成了闭环管理。制造单元自动控制系统做到每个过程操作到位,市场部负责结合市场需求预测及价格预测,每月事先提出下月预测采购和销售市场的指导价,交计财部维护到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中。计财部负责组织成本核算月结分析工作,通过事后的成本异常数据分析、日常投料偏差分析等,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核算数据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的现场管理和操作改进要求。企管部及时跟踪检查日成本核算平台应用及工作计划完成情况,持续检查系统数据质量、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化等运行状况,并于每月23日前收集整理各单位工作完成情况小结,形成上月ERP系统月结分析报告反馈给各制造单元。

日清日结降本潜力挖干榨净

在保障有力、形成闭环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马钢借助日成本核算平台,各制造单元加强了日清日结管理,保证现场作业实时、完整地通过信息化系统反映每日实际成本及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使日成本管理真正为生产服务,起到了事中控制的作用。日成本核算在公司精细管理和降本增效工作中的效果日益显现。

在铁前系统,各单位在保证每日核算数据及时、完整地反映到日成本核算报表上的同时,更在日核算数据准确性上下功夫。

一铁总厂结合生产工艺实际及价格体系等,扎实推行成本日核算工作,实现了炼铁成本的实时监控、事先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了高炉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他们调整烧结原料配比,在保证烧结矿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烧结矿碱度,并做好高炉用料的平衡,合理调整用料结构,确保50%烟煤混喷比计划的落实。同时,他们努力提高焦丁比和水冲渣率。目前,高炉煤比、焦比、风温、利用系数等技术指标同比均有大幅提升,高炉燃料比达到行业平均水平。5月份,该厂降本增效1005万元。

二铁总厂为推进日成本管理,将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把产量、质量、节能和提高TRT(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发电,增加钢渣、除尘灰等固废利用量进行捆绑考核,激励职工每天每班次对照技术指标进行攻关。他们结合三座高炉各自炉型和特点,持续进行技术探索和实践,摸索出最佳操作参数,在保证炉况稳定顺行的同时,降低焦比,提升煤比。烧结系统大力开展燃料粒级管理、CDQ(干熄焦)粉使用等节能降耗攻关,使固体燃耗大幅下降。5月份,该厂实现降本增效2420万元。

一钢轧总厂在进行日成本核算之前,中板生产线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没有完善的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信息无法做到自动跟踪,还是传统的大卡传递,导致系统收料和投料的分摊很难做到及时、准确。在开展日成本管理之后,该厂对中板区域MES系统的投料程序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增加人工检查确认的界面,对现场管理和生产安排进一步明确要求,使中板投料的及时性显著提高,系统内板坯库存与实际库存基本接近,由于投料分摊导致的部分订单成本失真问题大大减少。5月份,该厂降本增效1475万元。

倒推管理成本管控良性循环

在钢轧系统,因订单数量比较明细,日清日结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未实行日成本核算前,每月都有大量的生产订单投入产出不匹配,成本核算失真。同时,由于没有做到日清日结,月底有大量的物料需要运行平衡程序做消耗分摊,月结时间过长,难以掌握实际数据。实行日成本核算以来,由于大部分物料都做到了实时投料,月底需要平衡的物料数量大为减少,月结时间大大缩短。同时,随着各单位日清日结工作水平的逐步提高,生产订单投入产出不匹配的现象也大大减少,成本核算的准确度大幅提升。

不仅如此,通过对日成本核算结果和月结结果差异对比分析,还能及时发现管理和技术上的问题,及时加以改进,形成成本管控的良性循环。

特钢公司在做到日清日结的基础上,利用日成本报表平台,持续跟踪电炉炉况对钢铁料成本的影响,发现同样的操作在电炉新炉况时钢铁料成本较低,运行到炉役后期(180~200炉以上),钢铁料成本上升较快。针对这一现象,特钢公司积极组织技术攻关,发现随着炉龄增加、炉容增大,而电炉氧枪位置若固定不变,会造成后期钢水液面降低、氧枪冲击力不足、脱碳能力减弱、氧耗增加、吹损加剧等现象,从而导致钢铁料成本的上升。为减少液面降低带来的成本增加,他们对电炉采用两种方案进行改善。一是根据炉龄,确定不同时期的装入量;二是定期垫补炉底,保持钢水液面稳定。通过日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特钢公司细化了各项管理,钢铁料消耗下降77千克/吨左右,炼钢综合能源成本下降156元/吨左右。

此外,对计划与实际偏差较大的,马钢重点开展动态跟踪分析,通过推进现场标准化作业管理,提高实际数据及时、准确性;通过对标挖潜,及时优化月度BOM设计,实现技术指标进步、为效益评审和降本增效提供有效决策数据。

拥有2座4000立方米高炉的三铁总厂,在跟踪日成本数据过程中发现,转底炉的球团产量、粗锌粉量、含锌除尘灰量等数据按照以发代产的形式,在系统内自动采集上传,产量结果受制于收料单位能否及时确认审核,常常导致转底炉订单有投入数据无产出数据,产出时间大大落后于实际生产时间。例如,当月1日外发的转底炉球团,最迟的到16日收料单位才进行审核上传。他们果断调整数据录入方式,将以发代产形式改由人工录入,确保每日转底炉产出数据得以及时上传,避免了订单出现有投入数据无产出数据,成本数据异常的现象。5月份,该厂降本增效2868万元。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