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2012-08-29 08:35 来源: 我的钢铁网

古人说“三十而立”,是指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该成家立业了,心智上也要达到一定的成熟状态。而对于二代企业家来说,“三十而立”有着特殊的含义。因为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企业家的修为境界逐渐提升的过程。三十岁,是二代企业家接班、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

一位30岁就身为上市公司董事长的二代企业家感慨:“明显觉得身上的担子重了”。《接力》杂志接触到的近千名“创二代”,平均年龄也恰好在30岁左右,改革开放以来创业的一代企业家大多年近花甲,他们子女的年龄自然也步入而立之年。这些“创二代”已经褪去了刚刚毕业时的稚嫩、浮躁、彷徨,而在肩负起家业长青的使命与责任过程中,逐渐变得成熟。

如今,温州的民营企业老板已经不比谁赚的钱多、谁企业做得大,而是比谁的孩子更出息。由此可见,步入而立之年的二代企业家身上的压力有多大,传承问题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经济最紧迫的问题。

其实,中国的民营企业也处在三十而立的阶段,与二代企业家的年龄相仿,能否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延续过往的辉煌,真正成为受世人尊敬的企业,二代企业家责无旁贷。从这点看,三十岁,是谁都绕不过去的坎。

怒放的生命

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是指一个人到三十岁应该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阶段。由此可认定,三十岁是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收敛起之前的放浪形骸,放下漫无边际的幻想,人生从此变换频道,开始明确人生的方向,成为自己的真正的主人。对于成长于优越家庭背景中的二代群体,他们的而立之年可能更要放到社会大背景下,企业发展前途中,何处可立,立什么,将是他们在逼近三十的门槛上需要思考的问题。

立于志

转眼间,生于八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大潮一起成长的二代悄然步入而立之年。人们不禁要羡慕他们的出身给他们的人生带来的各种便利:不用再为家庭的生计而奔波,不用再为婚姻的物质基础而烦恼,不用再为职场的升迁而头疼,普通人家的柴米油盐烦琐事说不定还成为他们生活的调味品,一般年轻人苦心追求的成家立业对他们更是唾手可得。这一切只因父母家族早已为他们设计好,他们不需费太多脑筋,只需按部就班即可。这种观点就象围城之论,墙外的人们憧憬着墙内的美好,却不知三十而立的古训时时都在敲打着出身优越的二代群体。

虽然不用再为生计奔波,但父母的期望,家族企业的未来,社会的时刻关注让越来越逼近三字头年龄的二代群体备感压力。别人到三十岁还没有方向,似乎还可找点外在理由,可对他们,人生依然没有目标就可能有一顶败家子的帽子压下来。不论是接班还是创业,他们必须做出选择。接班,就必须承担起将父母辛苦打拼来的江山传承并发展壮大的责任,创业,也就做出一个行业内的影响来。不论走哪条路,前面的曲折坎坷都是不可预料,也是非一般人能承受。

达之路集团董事长何烈辉曾在上海的法院捧着金饭碗,但因家族企业的召唤,他还是脱下制服,来到遥远的非洲,为父亲开拓新的事业疆土。对他来说,这是一种责任,但他还是并没有完全顺从家族意愿。因为两代人的管理观念上的差异,他开始走出家族企业,在接近而立之年时,他在非洲创建了属于自己的贸易王国。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改变和矛盾中,何烈辉及早作出自己的选择,这才有了后来的“中非交流的民间大使”。

然而,并不是每个二代都能从容作出正确选择。关注家族企业传承的均瑶集团总裁王均豪甚至有点同情他们,与普通人相比,他们没有太多选择余地。可在这个人生宣示自立的年龄到来之前,承载更多责任的二代们却又不得不马上做选择。毕竟随着生活的沉淀,经验的积累,他们需要停下匆忙的脚步,对自己的定位和人生的价值等深层次的问题做一个认真的思考。给自己的人生标示一个方向,只有方向明确,才能知道劲往哪儿使。

立于行

三十岁是“人生之王”,人“三十而立”,抛掉依赖性这件外衣,从蒙昧中解放出来,成为自己的真正的主人。借用“台湾自动化之父”石滋宜先生的话,“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然后选择去做"对"而且有益的事情”。

当明确了人生的方向,行动就有了目标。但人们常说“说与做是两回事”,也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二代在立志之后,将面临一次长途远征的历程。与父辈当年创业期间的摸爬滚打经历相似,年轻一代也需要“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的坚持不懈,更需要“不怕挫折勇于前行”的壮志满怀。

当白领们关注职场中的生存规则时,二代们更多考虑企业的生存之道。虽然他们已经展示出了不同于父辈的特征:学历深厚,知识结构完整,经营理念先进,又自觉导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向管理、创新要效益。但满肚子先进理念的他们却与东方传统家族理念发生冲突。发端于市场还不规范的草根时代的家族企业大多依靠家族成员,血缘亲情形成的助力推动企业高速成长。企业与家族的关系是紧密相联,有时家族的关系甚至高于企业的管理关系。这一点让沉浸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海归二代们有些不适应。同时成长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父子之间也出现了强烈的观念碰撞。长辈们因财富而膨胀的自我认同、极强的掌控欲望,还没想好如何学习对毫无经验的下一代的尊重、理解和期待,而被父辈的财富哺育起来的新一代,如何去除身上的安逸,年少轻狂,如何在商界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让长辈放心?这种纠葛与冲突时刻冲击着正走在接班途中的二代的信心。他们小心翼翼的每一步都在向外界证明自己的谨慎。

温州新意特种纸业有限公司经理缪新颖一直认为接班家族企业的责任义不容辞,但当他留学归来并在父亲的温州新丰鞋业公司工作一段时间,拿出了一份自己十分满意的改革方案,却遭遇了老员工无声的抵抗,他想换血重新创新自己的团队与之相抗衡,却以失败告终。最终他决定独立到上海创业,先用自己的实战经历来强化自己。虽然他的志向在一定时期遭遇挫折,但他依然还是行动来弥补自己人脉和社会经验的不足。

满怀宏图大志的二代,现实中必定会遭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越挫越勇是必需的一种精神,证大投资集团董事长戴志康认为,“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不要为父母过去的一点积累所制约、所框死,要拿出革命精神、大无畏精神去开拓市场”。当年的父辈们拿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气势打下一片江山,今天的二代更要有一番勇气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立于业

翻开国内外的创业史,许多前辈们已经在而立之年作出榜样。30岁的比尔?盖茨,成功推出了Windows1。0;松下幸之助注册了“NATIONAL”商标;李嘉诚建了第一座工业大厦;斯皮尔伯格在筹拍《第三类接触》;杨志远的YAHOO开始成为网络神话的标志。三十岁在人生中就是一道分水岭,通过立志立行,就会跨过这道分水岭,成就一番事业,否则只能是不断的抱怨中愤世疾俗,或怀才不遇,怨天尤人,三十岁前信奉人定胜天,三十岁后却陷入了“宿命”之渊,以为“万事皆天定,半点不由人”。

很多人把三十而立的立看作是成家立业,其中立业的比重高于成家。上海绮奇堂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大伟比较赞同这种观点,在他看来,30岁时应该要有自己相对稳定的事业:在家族企业中,起码在某个部门,某个片区有独挡一面的功力,如果创业,公司要形成一定规模,或者在行业里稍有影响力。而他自己就是创二代。虽然没有接手父亲的企业,但28岁的他认为进入到自己从小就喜欢的汽车行业内,并想要引领一种汽车生活方式,已经乐在其中,因此公司虽然创立不到两年,已经在上海的行业圈内小有名气。

立业对二代来说颇为迫切紧要。这是证明自己独立的标志,甚至说他已经摘掉了富二代的帽子。本来在企业中因经验缺乏而没有什么决定权,甚至发言权,但他们可以通过立业树立自己的威信,在公事私事上都能自己拿主张,并知道自己选择什么,将来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对事件的发展趋势有着明确的意识。立业也帮助二代群体在行业领域里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经验、人脉等资源,并形成了自己的活动圈子,开始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这对于二代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成就感,人们对他的介绍不在聚焦于他是谁的儿子,她是谁的女儿,而是郑重地介绍自己的头衔和名字。一直以来二代想方设法地想证明自己是独立于父母之外的个体,希望别人都过自己的企业,从事的行业认识自己,而不是家族成员的介绍。而这种独立的影响就是社会对他能力的承认。

何烈辉是从帮助父亲开拓事业开始,最终自己创建了一家比家族企业还要大一点的公司,叶大伟承认自己到30岁时的成就肯定不如父亲的30岁,但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将来会全国范围内拼出自己的影响力,本来想接班的缪新颖出外独立创业,但他认为这不是创业,而探索家族企业未来的新业务。接班也好,创业也罢,渴望证明自己的二代们都在用心去经营一份自己的事业。他们马上就迈入而立之年的门槛,走入一个新的征程,去除当初的懵懂和冲动,逐步走向成熟、稳重。

当立志立行立业相辅相成时,在哪个年龄段并不重要,三十岁只是人们设定的一个目标年龄段。

季伟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在季伟特看来,30岁之前的自己是属于自己的,像一阵风,想到哪里就飞到哪里去,没有负担地出发,不留痕迹地离去。30岁后的自己是属于家人的,更像一场贴心的雨,充分做好前期的储备工作,在需要的地方降落,积成一潭,以备不时之需。

季伟特25岁就结了婚,第二年就有了孩子,可以说他的某些改变在30岁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结婚前,一个人过,像游牧民族的生活一样,不关注生活细节,就想出去跑一跑,看一看,一个人一身轻,到处流浪也没有负担。有了家以后,为了孩子读书,为了妻子能稳定地生活,想尽量在一个地方发展。就是想沉下来去做些事情。原来认为只要有些资源和市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现在想明白了有些没有多少市场的事情是不适合做的。

一个人的时候,觉得自己很轻,追求的也大都是轻飘飘的看重虚名的东西。手里有大把的空闲时间,身上穿着万余元的衣服,去参加很多可去可不去的活动。上海芭比娃娃开业、酒吧开业、高端晚会、娱乐场所都会去凑个热闹。真正应该去做的事情却在心里对抗着,想出很多不做的理由。

那时关于接班的事便完全在考虑的范围之外。总觉得年轻就要有自己的梦想,赚钱不是目的,不想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最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开心又能赚钱。最好拥有这样的生活方式:能去做让自己着魔的事情。最好成为这样的人:对自己所做的领域发生的任何变化都了如指掌,能看透行业的所有事情,成本一看便一清二楚。像父亲那样,对不锈钢着了魔,对金属的物理性和化学性都很了解熟悉,不锈钢就印在了他脑子里,一看钢,就知道是冬天生产的还是夏天生产的。

而季伟特却做不到对钢抱有那样的感情。他一进钢铁厂,闻到它散发出的味道,看到那些飞扬的灰尘,绕过地上横七竖八的钢管,就说服不了自己去加入这个行业。况且那个行业不仅要懂数学懂技术,还要用心去做每个细节,要看买多少原料,订单是多少等等,那时季伟特觉得自己在办公室里坐不住。再加上他觉得自己头脑是发散型的,觉得跟自己所处的现实格格不入,在这个行业里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

在进入家族企业之前,季维特尝试了很多事情,进军了自己感兴趣的影视业;还做过贸易,在杭州湾大桥建设中给提供钢板。给国外中建非洲建设中提供锅炉钢板,但这次因为用人不当,下面的人偷工减料,本来是8个钢板,给了6个,后来事情没做成。

有时候他也会想,因为年轻气盛被别人利用了;因为理想过大,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为太过于冲动而做错了一些决策;因为思考不周而浪费了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年轻时总想先做再说,相信路到桥头自然直,常常在做的过程中学,缺少周全的考虑、必要的积累。

一直到了二十八九岁季伟特突然就想明白了,理解了父亲,父亲作为一个企业家就是要善于利用一切资源,包括人力后备资源。从企业家角度去考虑,要的是最小投入,最大产出。他在家中的身份是儿子,在企业中的身份就是人力后备资源,是父亲必然会考虑的企业后续力量,自己有责任去为承担这一切积累力量。想到这里,对接班的事情也就认可了,对家族企业逐渐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尽管季伟特自己做了很多转变,但在父亲眼里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受到足够的认可。父亲是个完美主义者,认为做得对是应该的,不对就是不应该的。到公司里眼睛里看到的都是问题,然后就逐个去解决问题。他的座右铭就是人活着就是要去解决问题。在季伟特看来自己不吸不赌不嫖,也不太讲究吃穿,但在父亲眼里还是自己还是有一堆问题,他不由得感叹也许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走过了不理解父亲的青葱岁月,经历了不被父亲理解的百般烦恼,季伟特仍在进行着新一轮的调整。在他看来,30岁之前是个沉淀的过程,为了充分地积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那时总想单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有点吃力不讨好。那时没意识到很多东西需要包装,需要许多其他的因素。那时还没意识到看到陌生的事物,如果前期不了解,要尊重前辈。当一切都经历了之后终于明白如果没有前期的一系列积累,后期的飞跃便没有基础。比如,以前在人际关系方面季伟特认为自己想法很天真,想在中国打造自己的社交圈,现在想的是要稳中求变,先立足在上海,再慢慢去扩展。在季伟特眼中,30岁是人生的分水岭,只有前面有涓涓细流的汇合,后面才有滔天之浪的兴起。

林海丹玫瑰不慌张

夜阑、文件、理不清的历史遗留问题,顺不清的纷乱思绪……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林海丹20出头,尚未经过热身就被父亲派去打理一间隶属家族企业的地产公司。于是,对地产行业一无所知的林海丹开始了既是学生又是领导者的生活。显然,商场不是课堂,没有人会等你学好后再来考你。面对大大小小的问题却无从下手,焦虑成为林海丹那段时间的生活常态。“我当时在遇到问题时也会向我父亲请教,可是他会和我说,这是小事,自己去看……但实际上,我在当时真的不懂,所以最糟糕的一次是我被税务局吃药,莫名其妙地支付一笔巨额税费。”一下让子公司损失大笔金额的过失对她的打击着实不小。20岁的林海丹,渴望成功,却一片茫然。就如她后来所说,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足够的能力,事业就如同折翼的飞鸟,到达不了最美的地方。她逐渐意识到,身在高位若没有相应的能力与之匹配,根本就不能为自己做的事负完全责任。“每一个想要盖高楼的人都应该在此前学会扎实的基本功。”这是林海丹为自己那段经历的总结。坚持了大半年,林海丹深深意识到自己功力尚浅,决定从基层做起,寻找新方向。

在创办仙境之前,林海丹曾在其他地产代理公司工作过。在那段时间,她从营销的角度看了很多地产项目。或许,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林海丹的学习沉淀期,她学的不仅是地产相关领域的事物,同时认识到地产是个产业链特别长的产业,做地产还要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入手,然后慢慢沉淀,慢慢发展。青涩浮躁渐退,林海丹认清自己也找到方向。于是,在大学期间就创办了大学里面三甲社团“外语协会“,擅长到各国领事馆“忽悠”经费,回学校举办诸如“国际文化节”、“大学英语竞赛”“外文电影大赛”等活动的林海丹决定整合身边的资源,成立一个专注于高端人群服务的公关公司。很明显,当你的方向对的时候,你的所有努力是可以看得见回报的。客户群体从高档楼盘到豪华车,奢侈品,林海丹把仙境经营地有声有色。

有的时候,我们得承认,价值观会影响我们所选择走的路。也许会有人对此嗤之以鼻,但是林海丹却把这一条实实在在地印证。作为如今仙境公关的品牌总监,她有很多机会为企业赢得各种项目,但是她有自己的坚持。从为高端女性提供私人定制小型沙龙,引导每个人活出自我的精彩到举办慈善音乐会为贫困山区的儿童募集“爱心书包”,林海丹坚持向她所服务的人群传达健康积极的东西。她希望每一个参加她组织的活动的人,都能在开心之余感受到世界的“真,善,美”的正面力量。

做事先做人,这是林海丹一路走来的心得。善待别人,同时以健康心态对待自己。现在在工作中林海丹仍然也会有压力,也会有焦虑的时候。毕竟作为企业负责人,不仅要对合作伙伴负责,还要对员工负责。但是,她对这些负面的情绪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看到别人做的很好,我也焦虑过。但是后来我和自己说,你现在看到的都是他们在人前笑,春风得意的一面,但是你没有看到他们辛苦,哭泣的一面。大家都是凡人,都会遇到问题,最重要是如何解决问题和及时跟上市场的变化。”

看清自己的长处,找到钟爱的事业,林海丹很满足,她希望把仙境做成一个长远的品牌。遇到谈不拢的项目怎么办?没关系!合作本身就是两厢情愿的事情,而且我们看重长期合作,一次不成或者我们让对方占点便宜没问题,最重要对方认识到我们仙境是实实在在以及不急功近利的公司,认可我们。赚钱的机会总是会有。一阵轻笑,林海丹不急不慢地说着自己的感悟。在朋友的眼里,如今的林海丹从容自信,所走每一步不见慌张。谁也不能否认,经过风雨的玫瑰才开得更灿烂!

不必将就

没有哪个女生不期待一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但是在婚恋成为社会话题的时候,优秀的女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显得越来越难。虽然林海丹并不着急,但是父母总是比儿女们更操心。为了安抚父母,林海丹也被安排去见每一个不错的男士。“但是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感情是不能勉强的。婚姻是一辈子的事,如果差了那一点缘,基本的感情基础都建立不起,如何过一辈子?”林海丹非常欣赏父母之间的感情。她说,这二十几年来,父母一直都很恩爱,对彼此的长辈都很孝顺。所以她对另一半最大的期望就是对方父母也很恩爱。事实上,在另一半还不确定的时候,林海丹还是将所有精力放在家庭,公司运营与好朋友的相聚。先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好好爱自己和爱身边爱我的人,上天自有安排。

“还差三年零三个月,我满三十岁。我不能很严格地说自己在"三十而立"的时候能走到什么位置。但是我希望那时的自己事业以及生活的大方向稳定……”林海丹笑着说。曾经焦虑过,也失去方向过,但是她优雅地转身,给自己不一样的天空。

魏晴川

不破不立

与火爆一时的穿越剧《宫锁心玉》女主角同名,魏晴川展示的却是一个书香世家转入企业经营的故事。因为爱情,他放弃了已经考到手的公务员饭碗,因为骨子里的书生气质,即使周旋在竞争激烈的商界,他也能在一月内保持只有两三次在外应酬的经历。在迈入三十而立的门槛之际,已为人夫,为人父的他开始对自己半途接手的家族企业进行一番认真思考,自言比较保守谨慎的他认为要打破以前的企业做大做强的概念,不破不立,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做久,这才是企业传承的真正目标。

名门之后

因为高祖父魏兰是光复会创始人之一,百年风雨,几代传承,曾经豪情万丈的革命家庭渐渐在历史大变革中悄然隐退,却依然保持着书香门楣。取自“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名的魏晴川,虽然家族世代居住在山清水秀的浙江省云和县,但家人都以普通话为沟通语言。他称自己刚进企业时,工人用云和方言说工艺术语时,他还一时听不明白。自小学习优秀,酷爱体育的他,梦想当名体育记者,平时也爱写写画画,颇具文学青年气质。只是招收体育记者的北京体育大学不收理科生,无奈之下,他只得报考了家族中多人从事的税务专业,于2001年进入浙江财经大学的税务学院学习。从进入大学校门起,他和班中所有人一样,毕业后的目标就是成为税务工作者。确实如此,班中一大半同学如愿,而魏晴川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丽水市税务系统。看似顺理成章,可他自己却觉得并不适应这个政府工作环境。犹豫之间,女朋友传递信息,父亲的家族企业希望他来试试。

虽然以革命为已任的高祖父在信息闭塞的云和县创办过当地第一家外贸出口型企业,但到魏晴川父亲那一代,家族中人很少涉足商界。因为爱情,对企业经营一无所知的魏晴川有点懵懂地闯入了商场。木质玩具是云和县的支柱产业,女友的父亲,也就是现在的岳父是当地最早一批经营木玩的企业家,管理着浙江大森林工艺品有限公司。2006年起,魏晴川正式进入公司学习,六年中,他经历木玩产业的起伏跌宕:“从我做的时候开始,中国的汇率放开,人民币升值,然后是金融危机,然后就是玩具的质量危机,广东玩具质量危机引起的一系列反应,这个质量标准提高,管理模式的提升,还有就是近三五年这个中国人口红利消失,我都经历过。”中国经济转型的大环境在木质玩具这个产业兴起的波动,让魏晴川觉得有必要梳理一下企业的发展方向。

不破不立

号称“中国木制玩具城”的云和县坐落着大大小小近700家木制玩具企业,生产的木制玩具占全国总产量的七成、全世界总产量的四成。但到魏晴川进入这个行业时,粗放型企业还是占大多数,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区别就在工房车间的数量,而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木质玩具的安全性能,理性化的市场培养,以贴牌生产为主的众多企业依然茫然不知。六年的商海经历让魏晴川开始停下自己忙碌的脚步,静下心思考:这种作坊式的经营还会走多远,家族企业的未来在哪里,为什么欧美日本的家族企业能传承上百年?

这个喜欢体育,又爱写文章的青年不想再为一张张订单机械地忙碌,他想在市场上寻找一种主动性,而不是被市场推着身不由已地跑。在企业的六年也是他心智渐渐成熟的阶段,而立之年,在他看来不应该用过去的思想眼光看待企业发展。不破不立,必须为企业的传承寻求新的突破。他一直在摸索。

2007年广东玩具质量危机事件给云和敲响了警钟。当其他人还在用便宜但不环保的硝基漆涂在木质玩具表层时,魏晴川率先在产品上使用价高却环保的水性漆;当许多企业在出口产口与内销产品执行两种标准时,魏晴川表示他们的标准向国际看齐。种种改革使产品质量提升一个档次,却也使成本增加8%-10%。“首先企业要耐下心来,要坚持这个标准,不能说看到别人做些差的东西,他们赚到钱了,你现在反而没赚钱,反而去花钱培养市场。”魏晴川表示自己还是比较保守谨慎。他希望家族企业的优木品牌玩具不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包含教育理念的工具。也许他要花更多的时间培养市场对玩具的安全性,教育性的重视程度,为此他可能走的比别人慢,但他希望走得比别人更久一些。

不破不立,从破到立之间不是一个坦途,但魏晴川觉得可以承受。采访结束后,他又掏出手机给记者看他儿子的照片,从瞪着清澈大眼睛的婴儿到做着鬼脸的幼儿,不同月龄阶段的孩子成长面貌收录齐备,魏晴川一脸幸福。

叶大伟

强者思维

一身休闲装打扮,手中握着手机和奔驰车钥匙,叶大伟显得精练十足,他的眼神总能透出一种自信的神采。1984年出生的他有一个19个月的儿子,也有一个业内小有名气的汽车改装公司——上海绮奇堂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从小酷爱汽车的他,希望在自己的三十岁生日,用自己挣的钱买辆价值400百万的法拉利。

做自己喜欢的事

叶大伟的手机存入许多经过自己公司改装后的豪车,个性突出,时尚前卫,他曾对员工说过,希望客户的车从他们这里出去后不是一件产品,而是一件作品,而他对公司的规划,就是打造汽车领域全新的时尚休闲生活方式。

其实这家公司才成立才一年半时间,目前已小有规模,并在上海汽车改造圈内有一定的影响力。说话简短有力的叶大伟为这个公司也忙了一年多时间,所有的事情大多由他亲力亲为。他虽然感觉辛苦,却乐在其中,毕竟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着自觉的冲劲和激情。

再过两年就满三十岁,叶大伟觉得在而立之年自己的成就肯定不如父亲当年的成就。父亲14岁出来做学徒,19岁已经拥有自己的工厂,30岁时早已在浙江瑞安机械制造业创建知名企业。父亲是白手起家,自己则是依靠家族企业投资起步,对于父亲,叶大伟言语中充满敬仰之情。不过在小时候,他却是被父亲打到初中。“男孩子调皮惯了,”他笑着解释道。不过父亲对他的培养似乎带着接班意识。在他五六岁时就被带着参加各种商务宴席,一圈酒敬下来,小小年纪的他祝词说得很顺溜。稍大一些,父亲又带着他出差,耳濡目染商业氛围。他大学时的专业就是市场营销,国外留学时攻读的是管理学。一切进程都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可他还是没有接父亲的班。父子俩也从没有就这个话题讨论过。“家中还是一个亲弟弟,父亲现在精力充沛,接班的事情还提不到桌面上来。”

三十岁的角色变换

虽然现在的公司经营的有声有色,但叶大伟还是觉得如果按照父亲规划的路走下去,这家公司说不定早成立三年。在高中毕业时父亲曾劝他出国留学,但执拗的他就是不同意。2006年他大学毕业后,回到家族企业工作了一年,之后又去英国留学,到08年回来时,他又跑到香港一家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在他的意识中,这才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当时工资就在6000元,直到此时,他才发现自己与当年的同学相比已经在商业旅程上晚跑了三年,“对于我的同学来讲,他们经历了06-09年的差不多三年时间去积累,从一个实习生到部门经理,到销售主管,应该没问题,有些人创业,从第一年的筹建到第二年的扩建再到第三年的稳定,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到我身上就6000元的工资。”当记者问他是否后悔当初没听父亲的话时,叶大伟想了一会才抬头说:有点后悔。

有感于父亲的规划,他决定会在将来在自己儿子身上延续这种强者教育。父亲从小给他的印象就是事业型强者,一切都要做到最好。而父亲对他现在的教育是身体第一,家庭第二,事业第三,可能长期受家庭熏陶,叶大伟心中的排名是事业第一,家庭第二,身体第三。虽然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事业,但因没有经验,他必须从头做起。“因为象我爸讲的,你现在少一个去别人打工的经验,没有象他这样从学徒开始,慢慢摸爬滚打,自己知道渠道,自己知道里面猫腻,然后你沿用这段模式,拉一帮人过来,这样才会成功,而我现在少了我爸这个过程,只有亲力亲为地慢慢学去做这些事。”当公司发展稳定时,他觉得有必要为公司未来规划。于是难得休息的他一人跑到三亚对着大海蓝天畅想未来。“我对员工讲,给我三天时间,回来我给你们三年的计划”。

三十而立,对叶大伟而言,是一个广义概念,不一定非得三十岁才立,但在接近三十岁之间的这个时间,人们要发生一个转变。对男孩来说,是从男生到男人的转变,比如说转变成父亲,这是家庭角色的转变。当然更主要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相对稳定的事业,在家族企业中,有独挡一面的功力,在创业中,则要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对他来说,这是一个硬性标准。

三十岁时必须要明白的十件事

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但是对于二代企业家来说,不仅要“三十而立”,而且还要“三十不惑”。因为他们一般从小受到严酷的磨砺,早早的独立生活并肩负起传承家族事业的重任,很小的时候,他们往往被父辈教育说“你将来要负担这几百号人以及他们家人的生活”。责任和经历让人成熟,所以企业家子女相比于其他年轻人要更早的“不惑”

从另一个角度说,二代成功接班、甚至超越父辈,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在三十岁的时候,除了要明确事业的方向,更要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他们既要学着掌控一个庞大的企业,也要处理好自己的婚姻家庭。那么,二代企业家在三十岁时要明白哪些事呢?

1、钱不是那么好赚的

企业家子女的成长环境相对优越,父辈的成功再加上自身的商业基因,会让他们觉得赚钱挺容易的。而实际上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宏观政策、经济周期、内部管理,稍有不慎这些内外部的因素就会让基业毁于一旦,即使是久经沙场的一代企业家都有可能折戟沉沙,何况初出茅庐的二代?

新世界发展董事会主席郑裕彤之子郑家纯,广厦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楼忠福之子楼明在第一次接班时恰遇市场环境恶化,不得已父辈重新出山。浙江闽锋化学的总经理邵烨刚过而立之年,企业做得非常成功,但仍感如履薄冰,“做企业就是这样,不知道哪一天呼拉拉就倒下了”。

2、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

二代往往年轻气盛,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他们面对的诱惑也多,总是有看起来非常好的商业机会摆在面前。殊不知,任何行业的水都很深,机会很可能是陷阱。笔者接触过的一位企业家子女,搞过影视、做过投资、卖过红酒、开过餐馆,结果无一成功,乖乖的回到家族企业——“感觉内心沉静下来了”。

三十岁,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这是很危险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赚自己能赚到的钱。一代企业家因为多元化扩张而遭致身败名裂的案例都不少,二代如果把做企业当成“玩票”,那趁早别做。

另外,年轻人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管理企业时往往事必躬亲,看不惯别人做事。这导致不愿授权,是管理中的大忌。要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什么事情都亲自插手反倒弄得一团糟。

3、父辈一点都不“土”

企业家子女往往是喝过“洋墨水”的,学历最差的也是大本,会觉得没读过几年书、没留过洋的父辈什么都“土”——从事的产业“老土”、请的产品广告代言人“老土”、管理方式“老土”……

到了30岁,二代应该理解父辈的“土”有时是一种智慧,或许更实用、或许是一种权宜之计。中国很多赚钱的企业,广告做得都很土,效果却很好。ERP听起来就很潮,但把不少企业搞垮的也是它。二代们要“接地气”,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尊重中国国情。特别是产业没有土洋之分,传统产业依然可以变得前沿,就看你怎么做。

4、慢有时比快好,企业现金流最重要

二代的普遍心态是急于证明自己,再加上现在社会很浮躁,赚快钱的机会看似很多,而整体的经济环境又不乐观,很多时候做事就显得急功近利。但做企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品牌、渠道、忠诚的客户,所有这些都是要慢慢积累的。不要总盯着扎克伯格、不要总盯着赚钱快的行业,扎扎实实做好手头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VC/PE的钱是钱,难道父辈的钱就不是钱?已经有人评价“创二代”是“人傻、钱多”了,当然他们看到的是极个别的案例,但相比于其他的年轻创业者,二代们确实应该更谨慎、沉稳,因为他们不仅是在进行“创造性破坏”,还在进行“创造性传承”。

30岁的人,要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沉稳,企业发展速度不是越快越好、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保持良好的自由现金流才是最重要的。如李泽楷这样的小超人,在扩张过度后也要李嘉诚来收拾烂摊子。

5、自己不是铁定的接班人,除非已正式任命

子承父业,在中国传统思维里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企业传承过程可没那么简单。不要说二代的能力需要考察,与老臣的关系、与父辈的性格冲突和战略思维的差异,都会阻碍接班的进程。家族企业中二次接班、甚至“废黜太子”的案例很多,二代不要认为自己是铁定的接班人。接班和重新创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在家族企业内部创业而已,最终结果还是要靠业绩说话。如果在30岁,还认为自己肯定是要接班的,没有危机感,那就有点过于幼稚了。

6、政商关系很重要,不要讨厌政治

被西方经济学洗脑的一些年轻企业家崇尚自由市场经济,不愿与政府打交道。其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史就是一部政商勾结史,那些豪门世家都是在政府的荫庇下壮大的。中国的企业家更要有政治智慧,无论是一代还是二代。

年轻人不喜欢被约束,所以对于政府干涉企业的行为很反感,但如今的政商关系已经有了变化,完全可以做到企业发展、政府战略、社会效应的多赢。二代们不能只是闷头做事,还要抬头看路,与政治保持适当的距离,但要培养出政治智慧,特别是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要因政府的褒奖或者政策的鼓励而违背了企业发展的规律。

7、孤独的人不可耻

做一个企业家是孤独的,至少在某一阶段要忍受孤独。这种孤独是指独立做决策,探索未知的道路,面对绝大多数人的不理解,在市场低迷期的忍耐。年轻人喜欢热闹,很害怕那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必须要有“打碎牙齿和血吞”的经历,在别人都没信心的时候,你要坚持下去。

30岁,要明白孤独不是可耻的。可能需要独自在异国他乡开辟新市场,可能为了推动变革要和父亲拍桌子,可能为了坚持自己的战略方向而得罪从小看着自己长大的企业“老臣”,可能为了家族利益而离开心爱的人……

8、不要将西方管理思想奉为圭臬

由于中国经历过很长一段时期的计划经济,当民营企业刚刚兴起的时候,眼里盯着的都是世界500强,西方管理思想也大行其道,中华优秀的传统管理思想几乎被人遗忘。而二代企业家的成长环境也决定了在管理上有点“崇洋媚外”,比如过分强调绩效、股东利益至上。这些管理思想当然没错,但任何管理模式都不能脱离区域文化特点,日本、德国、美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差异很大,却都可能成功。在中国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同样要根植于中华文化。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的青年企业家,千万不要成为纸上谈兵的书生,这是打不赢企业战争的。

9、老板是要装孙子的

有的企业家子女在小时候养尊处优,有的刚刚进入家族企业就是总经理助理,然后直达部门经理甚至董事总经理。这种做法没什么不好,能从一个高度来看待企业,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就是不会放低姿态,习惯于颐指气使。可事实上企业家是要会装孙子的,客户的孙子、股东的孙子、政府的孙子甚至员工的孙子,想想丰田章男道歉时的那种姿态,就知道做一个家族企业的继承人是多么的不容易。丰田的“召回门”不是丰田章男的错,而且他在丰田的股份也就是2%,但他却要代人受过,只为挽回家族的声誉。

二代企业家本就盯着“富二代”这个不好的名声,如果在30岁的时候,为人处事还显露着嚣张,就太不成熟了。

10、珍爱家人、远离明星

二代企业家与娱乐明星的组合是“男才女貌”+“男财女貌”,一方借名、一方借利,看似挺契合的,也确实有成功的例子。但实际上这样的组合风险很大,虽然不至于像冯仑说的找明星者死,可对于家族企业传承来说是弊大于利。毕竟明星习惯于处在舞台的中央,对于传宗接代这件事总是迟人一步;明星的自我意识强,可能受不了严谨的豪门规矩甚至家族宪法;明星的曝光度太高,而企业的经营有时却需要韬光养晦……

对于30岁的二代企业家,如果还没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就得抓紧了。不要为明星的光环所迷惑,找个素质高的贤内助才是正道。做企业压力很大,30岁时人的精力在下降,在外哄客户,在家哄老婆,这样的日子很难过,如果再破坏了家族的关系就更得不偿失了。李兆会和车晓不是分了吗?汪小菲和大S结婚后,俏江南的生意不是每况日下吗?这样的例子以后会更多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